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Who is the New China 誰是新中國

搜尋 Search:Paris to China to Colorado歷史回顧 20世紀中期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八年抗日戰爭(1937.7.7-1945.9.2)曾經是國軍、共軍及日軍的『三方大會戰』
土地國有制 中華大地唯一地王 - 中國共產黨
黨以經濟名稱來命名的 Economic Name
黨依共同財產來運行的 Common Property
改革開放 與富共產 Reform and opening up

《誰是新中國》(第一集) 1/5
《誰是新中國》(第一集) 2/5
《誰是新中國》(第一集) 3/5
《誰是新中國》(第一集) 4/5
《誰是新中國》(第一集) 5/5

《誰是新中國》(第二集) 1/2
《誰是新中國》(第二集) 2/2

《誰是新中國》(第三集) 1/2
《誰是新中國》(第三集) 2/2

奇書共賞 - 誰是新中國 1/4 右鍵 + 分頁開啟
奇書共賞 - 誰是新中國 2/4
奇書共賞 - 誰是新中國 3/4
奇書共賞 - 誰是新中國 4/4

喋血孤城 -常德大血戰 clip0 呂良偉 安以軒主演 常德位於湖南長沙西北
喋血孤城 -常德大血戰 clip1
喋血孤城 -常德大血戰 clip2
喋血孤城 -常德大血戰 clip3
喋血孤城 -常德大血戰 clip4
喋血孤城 -常德大血戰 clip5

大陸拍攝的國軍抗戰影片 - 血戰台兒莊 1/5 位於江蘇徐州東北 山東境內
大陸拍攝的國軍抗戰影片 - 血戰台兒莊 2/5
大陸拍攝的國軍抗戰影片 - 血戰台兒莊 3/5
大陸拍攝的國軍抗戰影片 - 血戰台兒莊 4/5
大陸拍攝的國軍抗戰影片 - 血戰台兒莊 5/5

大陸拍攝的國軍抗戰影片 - 血戰南寧

抗日戰爭勝利 國共兩黨於重慶會談
抗日戰爭期間 委員長接見共軍將領
青天白日滿地紅 最早統一全國之旗

WWII 二戰前後的遠東國際局勢 Far Eas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1923 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Back Door Listing
1937 八年抗戰 蘆溝橋事變 日軍侵華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1939 二戰開始 軸心國對同盟國開戰 Axis Against Allies
1945 二戰結束 南京
日軍受降 Nanjing Japan Surrender Ceremony
1945
戰後「聯合國」組織成立 United Nations established
1945 共產國際成立 蘇共聯手中共 Comintern Combination CCCP+CCP
1946 中共意外搶佔東北 Unexpected, CCP Take over Manchuria
1947 蘇冷戰開始 The Cold War USSR with USA
1949 國共內戰結束 End the Mainland Civil War
1949 北約華沙成立 NATO & Warsaw established
1950 朝鮮戰爭爆發 Korean War Comintern Combination Against UN
1958-1962 大搞群眾運動~經中共證實-非天災非戰爭死亡人口高達數千萬
1954 台海金門砲戰 Kinmen Artillery at Taiwan Strait
1989 柏林圍牆倒塌
Berlin Wall Collapsed
1991 蘇聯解體 冷戰結束 Soviet Union Collapsed The Cold War End

KMT Political Revolution &
Cultural Restoration -
Manchu rule
CCP Cultural Revolution & Political Restoration -
Proletariat
日本NHK拍攝 國共內戰 老百姓說事-中共建國60年

政治主張:一個民國 去除帝制 一個民國 統一中國 One Republic One China
政策主張:軍隊國家化 政黨國家化 No nationalization of military in China
經濟主張:改革股份制 國營事業改以持股方式充裕國庫並淡出經營
傳媒主張:開放知情權 媒體傳播國際化 1993年.中國台灣的CATV有線電視開放民營
政黨規範:還政於民 法人與個人均權 政黨候選人採縮減比例制 E-word Normalization
一國兩字:結束「一國兩字」電子傳媒恢復傳統漢字 無須再用簡體字
選舉主張:公民選舉=公僕選舉 將政治服務立基於「兩岸大廈基礎論」
優勢借鏡:大陸の政黨國家化 台灣の軍隊國家化
民國精神~沒有「絕對權力」只有「權力制衡」無主之地 民組之國
民國精神~反抗絕對權威 尊重彼此價值
伍凡評論民國100年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比  
政黨輪替:若非中共另立國號 民國首次的「政黨輪替」早在1949年.就實現了
                                                          Party Alternation




中國歷史=中華帝國史(民前史)+民國史  YouTube搜尋:辛灝年 袁騰飛 .
後金皇朝傳統軍隊:八旗軍努爾哈赤 1-5集
滿清皇朝帝國新軍:北洋軍覆滅記 1-9集

WW2二彈結束了二戰:1945年8月6日及8月9日,美軍在廣島及長崎丟的原子彈爆炸了,投機的史達林選擇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 Operation August Storm 蘇軍擊敗日本關東軍,攻佔中國東北全境。面對核武器的威脅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喪失,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無條件投降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這突如其來的勝利使蔣措手不及。彼時,最讓他心焦的就是全國日軍的受降問題。當時在中國境內的日軍還有約200萬。誰接收了日本軍隊,就等於接收了百萬人的武器給養。雖然美軍在太平洋上與日軍的逐島爭奪節節勝利,但適時中國的半壁江山都還在日軍的手中。

日本投降後,軍事行動已演變成美蘇兩國爭相搶佔日軍控制的土地。8月18日蘇聯紅軍已穿越整個東北並越過鴨綠江,進入了朝鮮半島北部。當時國軍(蔣的軍隊)大都還固守在中國西南一隅,而共產黨的人馬卻散落在華北、西北、華南的敵後解放區。就算美國調派飛機和軍艦幫著蔣的國軍往原日軍佔領區運兵,國軍也無法搶在共黨之前接受東北關東軍的武器和投降,國共整體態勢由此開始逆轉。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Purple Sunset 紫日 - 三方共同求生

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 大飢荒-中國浩劫史1958-1962 

一部以反映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暴行,為求生存中、日、蘇三國人民共同奮戰的歷史大片,但更別致的是其推出時機之妙、制作場面之大、表現手法之新穎、主題之深刻而為世人稱道。此片動用了海、陸、空三軍人馬及武器裝備,拍攝了大量的外景,作了大量的場景轉換,調用了中、日、俄三國演職人員,其場面之大可想而知。同時此片的表現手法多樣且新穎細膩,充分細致而藝術的表現了該片的主題,譬如該片男主角楊具有寓意的三次丟刀鏡頭便是如此。

來自不同的國度,帶著不同的使命,因為同一場戰爭碰到了一起。一個是對日宣戰的蘇聯女軍人娜佳,一個是死里逃生的東北漢子楊,一個是來自侵略國日本參加挺身隊的女學生秋葉子,楊為娜佳等蘇聯軍人所救,因為誤入日軍營地被日軍包圍,後突圍向北逃亡進入大興安嶺,途中秋葉子又為娜佳和楊俘虜,於是三個來自不同國度站在不同立場上的人開始了關系複雜而又艱難的森林逃亡歷程:楊和娜佳為了逃避日軍的搜捕,秋葉子則為了逃避楊和娜佳的控制。從一開始為了避免日本俘虜秋葉子給自己帶來致命的麻煩,娜佳讓楊把秋葉子殺掉,但楊下不了手,面對秋葉子企求和恐懼的眼神,楊兩次丟下了手中的刀。

要戰勝林海茫茫的大興安嶺,只有聯合起來,同心協力共同應付無法預料的困難和威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間開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互間也開始取得了一定的信任。可是意外的事情誰能想得到,等他們重新繞回日軍基地發現空無一人並開始尋找食物時,秋葉子拿起了娜佳丟在旁邊的槍,對準了娜佳的胸口,可見軍國主義(包括對青年一代的誤導)仍有不死之心,其惡劣的影響仍難以消除。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楊站到了娜佳的前面,又一次丟下了手中的刀,迎著秋葉子走過去用自己的胸膛頂住她手中的槍口,以他的真誠和膽量把秋葉子逼到了死角,迫使她放下了手中的槍。楊的三次丟刀舉動讓秋葉子似乎明白了“放下屠刀才能求得生存與共同發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東北殘余日軍采取了大規模的自殺行徑。秋葉子為了阻止日軍屠殺隨軍老幼,被日軍頭目射殺,年僅16歲的生命撲倒在了綠色的草坡上。

為了能從茫茫林區活著走出去,三個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見戰火硝煙的美麗林區里,三人一路上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秋葉子也被娜佳和楊的善良所感染,對自己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教誨”產生了懷疑。雖然語言不通,三個年輕人卻幾乎忘記了戰爭的存在,互相露出了善意的笑容。看一看軍國主義頭目的真正嘴臉,想一想全球人類自己的前程。這也正是《紫日》所要達到的目的。

遼瀋戰役 從1948到1949年初 發生在東北、華東和華北三大地區的會戰
淮海戰役 真實揭秘:國軍80萬與共軍60萬+隱藏的543萬民兵的對決 - 未戰勝負已定
平津戰役

五大時期 識時務 1 識時務 2
革命時期 民主建國 立憲保皇
北伐時期 北伐軍系 北洋軍系
抗戰時期 驅逐日寇 東亞共榮
內戰時期 中美同盟 中蘇同盟
分治時期 多黨民主 共黨極權


南京 Nanking Massacre